首页 > 小说资讯 > 地主家的悠闲日常全文小说李明远小说在线阅读

地主家的悠闲日常全文小说李明远小说在线阅读

编辑:夕渊更新时间:2025-06-28 14:09
地主家的悠闲日常

地主家的悠闲日常

《地主家的悠闲日常》这书写的真好,感谢作者遥的星儿为我们奉献这么精彩的作品!

作者:遥的星儿 状态:连载中

类型:短篇

全文阅读 小说详情

虐心《地主家的悠闲日常》是以李明远作为主角,大胆的构思也让人眼前一亮!主要内容简介:...

精彩章节

倏忽间,春华已逝,盛夏悄然而至。

杏花村笼罩在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之中,田野里的稻禾抽穗扬花,菜园中的瓜果也渐渐饱满起来。

只是这酷烈的暑气,也着实让人有些难熬。

毒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,空气中没有一丝风,蝉鸣声嘶力竭,搅得人心烦意乱。

李明远家的茅草屋,因为屋檐下那片他特意引导生长的葫芦藤和丝瓜藤提供了些许绿荫,倒比别家多了几分清凉。

但即便如此,每到午后,屋内依旧闷热如蒸笼。

然而,比这暑气更炙热的,却是李明远心中那团对制陶事业的熊熊火焰。

自从新窑成功烧制出第一批像样的陶器后,他便一头扎进了这“玩泥巴”的行当里,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

每日天不亮,他便起身,先去自家那几分薄地里伺候那些瓜果蔬菜,除草、浇水、捉虫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这些自家种的吃食,是他们兄妹俩夏日里主要的维生素和清爽来源。

尤其是那些水灵灵的黄瓜、甜脆的瓠瓜,还有红彤彤的西红柿,成了他们对抗暑热的美味。

忙完田里的活计,他便一头钻进院角那个新砌的馒头窑旁,开始他热火朝天的制陶大业。

高岭土的淘洗、练泥、揉泥,这些基础工序,他已经做得越来越熟练。

他发现,经过充分淘洗和反复捶打、***的泥料,不仅杂质更少,可塑性也大大增强,拉坯或者盘筑时,更易成型,烧制时也不易开裂。

他那个简陋的“手拉坯转盘”,也被他几经改良,虽然依旧摇晃,但稳定性比最初时强了不少。

他已经能勉强拉制出一些碗口相对圆整、器壁也算均匀的陶碗和陶杯了。

对于更大型的陶罐或陶瓮,他则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,再辅以竹刀和木拍修整,倒也能做得有模有样。

釉料的试验,更是他每日的重头戏。

除了草木灰和那包神秘的矿石粉末,他还从大青山中寻觅了多种可能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矿石,以及一些据说能降低釉料熔点或增加光泽度的特殊黏土和长石。

他将这些材料一一敲碎、研磨成粉,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调配,涂抹在泥坯上,一次次地送入窑中试烧。

失败,依旧是常态。

有些釉料烧出来颜色暗沉,有些则在陶器表面形成难看的斑点或气泡,更有甚者,因为釉料与泥坯的收缩率不同,导致整个陶器在冷却过程中开裂变形。

但李明远从不气馁。

他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作宝贵的经验积累,仔细记录下釉料的配方、涂抹的厚度、烧制的火候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,然后不断地调整和改进。

秀丫也成了他制陶事业上的小帮手。

小丫头的心思细腻,又极有耐心,李明远便教她用一些细竹签或小木棍,在晾干的泥坯上刻画一些简单的花纹、水波纹或者小动物的图案,为那些朴素的陶器增添了几分稚拙的趣味。

有时候,她还会用一些捣烂的、带有颜色的野果汁液,在泥坯上涂抹,希望能烧出彩色的陶器,虽然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,但这份童趣和探索精神,却也给李明远带来了不少灵感。

“哥,你看我画的小兔子,可爱吗?”秀丫举着一个刚刻好图案的陶碗,献宝似的给李明远看。

李明远看着那只线条简单却也活灵活现的小兔子,笑着点了点头:“嗯,可爱极了!等烧出来,这个碗就专门给秀丫盛饭用,好不好?”“好呀好呀!”秀丫高兴得直拍手。

酷暑时节,烧窑更是一项苦差事。

馒头窑一旦点燃,便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,散发出惊人的热量。

李明远必须寸步不离地守在窑边,忍受着高温的炙烤和浓烟的熏呛,时刻关注着窑内的火候变化,及时添柴或封堵火口。

每一次烧窑,都像是对他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。

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,脸上手上也沾满了烟灰和汗渍,但他那双眼睛,却始终明亮而专注,闪烁着对成功的渴望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
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和改进,李明远烧制出来的陶器,品质有了显著的提升。

器型更加规整,器壁更加均匀,胎质也更加坚密。

最重要的是,他在釉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

他发现,将草木灰与一种他从山上采回来的、富含铁元素的红色黏土按照特定比例混合,再加入少量的石灰石粉末,经过高温烧制后,竟然能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相对均匀、带着些许光泽的酱褐色或红褐色釉面!这种釉面虽然不如真正的瓷釉那般光洁明亮,但比起之前的素烧陶器,不仅美观了不少,而且更容易清洗,也不易渗水。

当第一批成功上釉的酱褐色陶碗和陶罐从新窑中取出时,整个杏花村都被惊动了。

村民们围在李明远家的小院里,看着那些散发着温润光泽、与镇上售卖的粗陶器皿已颇有几分相似的陶器,一个个都啧啧称奇,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敬佩。

“明远小子,你这手艺真是神了!”“是啊,这碗比镇上王记瓦罐铺卖的还要好呢!摸上去光溜溜的,颜色也好看!”“明远,你这碗卖不卖?我家正好缺几个盛饭的碗,跟你换两个呗?”一时间,李明远家门庭若市。

村民们纷纷拿着自家的粮食、蔬菜、鸡蛋,甚至是一些积攒下来的山货、布头,来跟他交换这些新出窑的“宝贝”。

李明远也没有趁机抬价,依旧按照之前素烧陶器的价格,或者略高一点点的价格,与村民们进行交换。

他知道,睦邻友好,薄利多销,才是长久之道。

而且,通过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,他也能换取到许多自家需要的生活物资,省去了不少麻烦。

他的陶器,因为结实耐用,价格公道,很快便在杏花村及附近几个小村落里打开了销路。

甚至有些头脑活络的村民,还主动提出,愿意帮他将陶器带到更远的集市去售卖,只求能从中抽取一点点微薄的“跑腿费”。

李明远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。

他一个小孩子,精力有限,不可能每次都亲自去镇上摆摊。

有人愿意代劳,他求之不得。

就这样,依靠着这门日渐精进的制陶手艺,李明远家里的生活条件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着。

他们不再为每日的吃穿发愁,粮缸渐渐充实,衣物也添置了新的。

甚至,他还用卖陶器换来的钱,从村里一个木匠手里,买回了一套半新不旧的桌椅板凳,让家里终于有了几分像样的陈设。

当然,李明远并没有因此而满足。

他知道,他烧制的这些,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粗陶,与真正的瓷器还有着天壤之别。

他的目标,是那温润如玉、价值千金的精美瓷器!他将更多的心思,投入到了对釉料和烧制工艺的进一步研究上。

他开始尝试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矿石粉末,希望能烧制出更多不同颜色的釉面。

他还四处打听,希望能找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窑工,向他们请教一些关于窑炉建造和烧瓷的秘诀。

三叔公李福田,也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和合作伙伴。

老人家不仅在资金和人手上给予他力所能及的支持,还利用自己在村里和附近的人脉,为李明远的陶器拓展销路,并帮他留意打探各种与制陶相关的消息。

爷孙俩时常凑在一起,对着那些奇形怪状的矿石和泥巴,一合计就是大半天,幻想着将来杏花村的窑火烧遍十里八乡,瓷器名扬天下的盛景。

夏日的时光,在叮叮当当的敲石声、呼呼作响的风箱声(他用木头和鞣制好的兔皮,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风箱,用来给窑炉鼓风,提高火温)、以及窑火的熊熊燃烧中,飞快地流逝着。

期间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
有一次,因为窑炉的某个部位出现了细小的裂缝,导致烧制过程中火候失控,一整窑的陶坯都烧成了废品,让李明远心疼了好几天。

他不得不停下生产,仔细检查,用耐火泥和窑砖重新修补加固窑炉,才解决了问题。

还有一次,村里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赖李二狗,见李明远家的陶器好卖,便也动了歪心思,偷偷跑到山上去挖高岭土,也想学着烧陶赚钱。

结果自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,不仅烧出了一堆废品,还差点把自家的茅草屋给点了。

事后,他还反过来诬赖是李明远故意藏私,没有将真正的技术教给他,在村里散播了不少谣言。

对此,李明远只是付之一笑,并不与他计较。

他知道,真正的技术,是靠经验和智慧积累起来的,不是旁人轻易就能学去的。

事实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,李二狗折腾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后,便也偃旗息鼓,不再提这茬了。

倒是三叔公李福田,对此事颇为警惕,特意嘱咐李明远,以后再去那高岭土山坳,一定要更加小心隐蔽,切莫让外人发现了那处“宝地”的真正所在。

转眼间,便到了夏末秋初。

田里的稻谷开始泛黄,菜园里的瓜果也到了最后的采摘期。

山林中的各种野果和坚果,也渐渐成熟,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。

李明远家的陶器生意,也越做越红火。

他烧制出来的那些酱褐色、红褐色的粗陶碗碟、储物罐、泡菜坛子,因为美观实用,价格又比镇上的便宜不少,不仅在杏花村供不应求,甚至还吸引了附近几个村子,乃至清溪镇上的一些小商贩前来批量订购。

他手中积攒的铜钱,也从最初的几十文,渐渐变成了一贯、两贯虽然离真正的富裕还差得很远,但至少,他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,让妹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。

这日,李明远正和秀丫一起,将新出窑的一批陶器仔细地擦拭、检验、分类。

“哥,你看这个坛子,烧得多好啊!颜色也均匀,摸上去光溜溜的!”秀丫举着一个半人高的酱褐色泡菜坛子,满脸骄傲地说道。

这个坛子,是她亲手在上面刻画了几朵简单的小花图案的。

李明远接过坛子,仔细看了看,也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
经过几个月的不断摸索和改进,他烧制粗陶的技术,已经相当成熟了。

这批坛子,无论是器型、胎质还是釉色,都比最初时有了天壤之别。

“嗯,确实不错。”

李明远说道,“等我们把这批货都整理好,过两天,哥就带你再去一趟清溪镇。

我们去看看,能不能把我们的坛子卖给镇上那些酱菜铺或者大户人家,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。”

他心中盘算着,如今秋收在即,各家各户都需要大量的坛坛罐罐来储存粮食和腌制酱菜。

这正是一个推广他家陶器的大好时机。

而且,他也想再去镇上看看,有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真正的制瓷工匠,或者购买到一些关于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的书籍。

他的目标,始终是那精美绝伦的瓷器。

就在他畅想着未来的时候,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以及一个略显焦急的呼喊:“明远!明远在家吗?出事了!出大事了!”声音,是三叔公李福田的。

李明远心中一紧,连忙放下手中的陶坛,快步迎了出去。

只见三叔公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,老脸上满是焦灼和忧虑。

“三叔公,出什么事了?您慢慢说,别急!”李明远连忙扶住他。

“明远啊张张财主家出人命了!”

显示全部
不想错过《短篇》更新?安装爱豆文学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
全文阅读
终身免费

精品推荐

最新小说

相关资讯